彰化鹿港,知道鹿港是個豐富人文所在的地方,除了有鹿港龍山寺鹿港天后宮鹿港城隍廟文武廟三山國王廟等許多著名的國家歷史古蹟以外,鹿港古樸的小鎮老街、摸乳巷、甕牆、半邊井等人文景點,來到鹿港不會忘了道地的美食,蝦猴、蚵仔煎、西施舌、鳳眼糕、牛舌餅和麵線糊等等。


除此之外,古樸小鎮的鹿港背後其實也有動人的故事。。。。。


















開啟許家進入攝影之匙--許讀醫師


許讀醫生在鹿港開設長源醫院,座落於鹿港中山路上。名為醫院,其實是一個全方位的診所,醫治鎮民身上的病痛。許讀醫生自1919年開始採買相機,將許家帶入光與影的殿堂,從此許家上下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許讀醫師拍攝時所使用的底片為玻璃製,因相機重而大,不方便攜帶,相機多用來拍攝家人



 



奠定許家攝影在鹿港攝影史的地位--許蒼澤


許蒼澤先生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攝影也成為他的嗜好,閒暇之餘開始學習拍照,從周遭的事物開始觀察起,紀錄市井小民的生活。他的學生表示,許蒼澤的攝影有這樣的成就,是因為他年輕時生過一場大病,曾在家修養過一段時間,因而體會人生無常,專注於攝影工作。由於許家也與人合夥經營兩家有名的戲院-亞洲戲院與興南戲院,他常跟著電影廣告車出去四處拍照。從十六歲拿起相機到七十六歲過世,攝影始終是他生活的重心。


許蒼澤最為人知的技法,就是即拍,也就是snap shot, 就是趁對方不注意時,將對方拍下來。但是這種瞬間的掌握其實不容易,尤其拍攝的對象是成年人時,很難不被對方發現。因此他的攝影作品中,若偶有出現人物對著鏡頭的畫面,他會視之為失敗作品。通常的做法是,遠遠看到人物走來,先看好角度,等到距離近時再按下快門,因此對方絲毫未察覺,表情自然。他的兒子許正園表示,由於許蒼澤所擷取的是瞬間,所以絕不會找人擺姿勢,這和當時很多攝影家的作風是有很大的差別。


由於這種即拍的方式,使得許蒼澤得常常觀察,他的至理名言為,拍照當然要留在同一個地方才能拍的深入,因此他花了大半的時間都在拍鹿港。從他的作品中,可見到人物律動感,以及人物的情緒。他較少拍靜態的建築與風景照,他以為攝影的價值,在於展現出人的生命力,因此辛苦的勞工,與嬉戲的孩童,常常是他所喜好的主題。


 


薪火的延續者許正園醫師


他的兒子許正園先生,承襲祖父的行醫,攝影作品延續父親的風格。許醫師開始中學時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攝影,常與父親一起穿梭在街頭巷尾,許醫師回憶當時的鹿港,民風古樸,隨意的取景都頗具詩意,不像現在電線、鐵皮屋等交雜,已無當年的古意。許蒼澤留給兒子許多攝影的守則,同時也是人生守則,例如換個角度拍,隱喻著換個角度、高度與深度來看待事情。許正園醫師也將這些態度與攝影人生傳給他的孩子,未來也將持續的傳遞下去。鑑於許家過去的攝影,拍攝的主題多為人文關懷,他以為父親的攝影作品不應獨享,因此將家中25萬張作品捐贈給本館,讓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皆有權利欣賞這些作品。



鏡頭下的鹿城


許蒼澤出身鹿港,他的關懷在此,攝影作品也以此為最多。鹿港自乾隆49年(1784)開港,開啟它在台灣發展史上重要的地位,曾經與台灣府城的安平、萬華的艋舺並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舺」。許蒼澤在這個人文薈萃的小鎮裡成長,無形中造就他的藝術涵養,與文學造詣。他的作品中,處處充滿著童趣與詩意。



由於他的作為為數二十五萬,本次展覽選擇當中的一百五十多幅,分為四大主題:


作品之一:土地印象


鹿港作為商港,輸出彰化平原盛產的稻米與蔗糖,鄰近的農村是重要的稻米產地;清末之際至日治時期,由於港口日漸淤積,漁業逐漸成為這裡重要的經濟活動。尤其日治時期那些沿海地區曾經化為鹽田,只是海岸淤淺速度過快,因此鹽田裁撤,改為稻田與魚塭。


作品之二:市集


鹿港的市集多集中在第一市場,或是天后宮旁的市場,分為早、午、夜市,除了一般市場有的海鮮、蔬果的供應,還有聞名遐邇的小吃與傳統糕餅販售。


作品之三:宗教與節慶


鹿港街內寺廟眾多,可謂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寺廟的活動包括神明生日、暗訪、參香、安營定符等,這些寺廟舉辦的活動共同構成鹿港人的宗教生活。


作品之四:童年記憶


台灣經濟起飛之前的鹿港是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兒童所用的玩具,多撿拾路旁的枝條或輪胎,所玩的遊戲,是你我從小都熟知的跳格子彈珠


 


鹿港戀曲特展內不可以任意拍照,如果你對民風古樸的鹿港有興趣的話,歡迎走一趟鹿城戀曲許蒼澤攝影回顧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http://www.nmns.edu.tw/ch/exhibit/2009/lukang/


 


第一特展室  定點導覽 11:00,14: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