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島語族》


擁有台灣原住民族豐富文物典藏資源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日前完成《台灣南島語族》常設展更新工程,以結合台灣各原住民族珍貴文物與創新影音科技的展示內容,呈現台灣南島語族的物質文化精髓與生活信仰內涵。


 


《台灣南島語族》常設展更新後,歸劃為「人的樣子」、「生存空間」、「愛戀家園」、「連通超自然」、「日常生活與藝術」、「生產方式」和「二十一世紀的問題與展望」等七大主題區,分別展出台灣各原住民族群的歌舞與儀式活動、聚落空間與家屋模型、排灣族石板屋的空間內外配置、信仰體系與文物、傳統服飾、漁獵耕植器具,以及南島語族面臨的文化保存、認同和社會適應等問題。


 


科博館張天傑館長表示,科博館的人類學蒐藏、研究與展示,是以台灣的「人、文化與自然的關係」為主軸,進而延伸至南島民族活動的太平洋與印度洋諸島嶼。自民國82 年起開放展示的「台灣南島語族展示室」,原為科博館「人類文化廳」十四個常設展示主題之一,廣泛的介紹台灣原住民族群的起源、生態環境與聚落、生產工藝、宗教等面向,為一般觀眾提供了認識台灣南島語族的重要物質證據。


 


近幾年來,除了科博館有關台灣原住民族的標本收藏量增加持續,人類學家對台灣的南島語族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不論考古學、體質人類學、分子生物學、民族學、民族生物學等各領域的研究,都獲得豐碩的嶄新成果。此外,隨著原住民族文化自覺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及台灣多元文化的主流意識興起,近年來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群數目亦日漸增加,由原有的九族增加為十四族(註)。然而,一般社會大眾對於近在身邊的「南島語族」、「原住民」或「台灣南島文化」依然陌生。


 


科博館人類學組研究員王嵩山多年來專研南島語族社會文化體系,他認為原住民的社會文化議題層出不窮,形式化的文化再現更缺乏創造性的因子,也就是說,有益於台灣社會發展的「實質性的多元文化台灣」狀況,並未在社會合理的建立起來。


 


因此,更新後的《台灣南島語族》常設展,在於嘗試製作一個「二十一世紀台灣南島語族展示」,希望透過擴充現有展示方向與內容,並且運用新的溝通媒介,在歷史與舊傳統的基礎上,將台灣南島語族現在的新生命與未來的發展性整合,呈現台灣文化的多樣性,與凸顯台灣文化的獨特性,讓國人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動態發展與「南島語族文化與大洋洲」之間的關聯性,獲得更為深入、更正確的認識


 


走進更新後的《台灣南島語族》常設展廳,首先吸引觀眾目光的是一艘巨大的雅美族傳統拼板舟。由於南島語族縱橫在大洋各島之間,憑藉的就是精準的海洋知識與高超的造船工藝,台灣南島語族中生活在蘭嶼的雅美(達悟)人即是一個典型。因此,漁船的建造是雅美(達悟)人非常重要的工藝技術,船身雕飾更是重要的文化基石與族群表徵。在展場中屬於家族共有的這艘八人大船,更顯現達悟人工藝技術的純熟與家氏體制的關係。


 


在族群生態聚落展示區,除了延續舊有聚落模型外,也增加家屋模型展示,提供觀眾理解台灣南島語族與自然環境共存榮的關係脈絡,以及增進觀眾明白不同文化空間配置的概念。其中,由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協助建造完成的排灣族石板屋,則增加家屋內部的空間配置復原,搭配原家屋外型與庭院,讓觀眾得以進入展示家屋的庭院區,近距離觀看、感受排灣家屋的內外空間。



特別的是,為了使館內展示資源與台灣南島語族當代生活延伸整合,作為台灣南島語族文化推廣與實踐的場域,在更新後的展場中央規劃有「大樹廣場」,播放台灣南島語族神話故事,突顯文化中意象層面的影響力。此外,科博館也建置了即時影像連線的機制,日後可透過部落儀式活動的即時連線播映,讓觀眾在博物館裡也能體驗台灣南島語族當代生活的實況。


 


張天傑館長表示,台灣南島語族展示區的更新只是一個開始,他期望藉此機會啟動「過去的傳統文化」與「當代的原住民社會實踐」之性質與其關係的連結。更新後的展示空間,將成為連結原住民族之個人、部落以及漢人社區的文化發展基地,提供專業的相關科普知識,並作為台灣各族群相互認識與理解的窗口,提供社會大眾生涯學習與中等學校校外教學的機會。


 


【註】達悟、布農、泰雅、賽夏、鄒、阿美、卑南、魯凱、排灣、邵族、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賽德克等十四族


 


 以上取自科博館《台灣南島語族展示廳》開幕記者會之新聞稿


時 間:97 10 31 日(星期五)上午1030


地 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文化廳二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