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蛟龍-水棲爬行動物化石特展》




《水中蛟龍-水棲爬行動物化石特展》



是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古生物學團隊策劃,即將在今年1211正式推出的一項規模龐大、物件精緻的特展。


這項特展以國際最新科學知識水準為標竿,中型展廳為規範,精緻包裝展示呈現為訴求,準確、通俗解說系統為基準,呈現


「科學之真」與「藝術之美」的巧思與嫁接,總共規劃了


九個單元子題,各自獨立成局,又隱然序列整合


前後呼應


水中蛟龍,總體對象是一群學術上稱為「雙孔類爬行動物」的家族系譜,在中生代陸棲恐龍鼎盛時期,牠們悠游於水域,泛稱「水棲爬行動物群」,以及新生代至今依然存活的鱷類群。這群化石群經過近廿年來,本館古生物學門有系統、有計劃的蒐藏、採集、購置,並且經過鑑定、研究、先後發表了重要的學術論文,並藉由本項特展規劃為以下九個單元子題:


§      地質時間與板塊(空間)運動本單元為導引本特展時間與空間的定調,並且浮光掠影式的概述幽冥地質史中,生命關鍵性的演化事件,與動態地球、海陸板塊分佈的變遷。


§      游走於兩界之間本單元為破題式的點明水棲爬行動物群,演化自陸棲、優勢的中生代爬行動物。這一群多樣性動物重新下水,適應於游行汪洋;一如新生代的鯨豚類演化自陸棲、優勢的哺乳動物,悠游於大海成為趨同演化的典型例證。


§      雙孔類爬行動物群家族本單元介紹爬行動物大家族的系譜關係,引用最新支序分類學建構的支序圖,簡明、扼要、易懂的詮釋方式,讓普羅大眾一睹中生代以降,多樣性分支發展、演化而出的這個大家族成員。


§      鱷的演化與多樣性本單元將為焦點展示單元之一,突顯本館典藏、復原、研究的亞洲最重要馬來鱷類群的嶄新種屬Penhusuchus pani gen. et. sp. nov., 2008(潘氏澎湖鱷)。同時展示自中生代侏羅紀以降,本館的珍貴典藏鱷類化石真品,堪稱亞洲地區首次系列完整展出。同時搭配多件現生鱷的骨骼與皮毛裝架標本,具有本土性與全球性分佈的雙重意義。


§      魚龍類群的演化與多樣性本單元佈陳各式魚龍化石珍品,包括中生代三疊紀與侏羅紀多樣性物種。其中胎生幼子與懷孕母親雌體化石,尤為罕見。同時展示現生鯨豚類裝架標本,詮釋脊椎動物完全海棲後,游行方式與生殖策略的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


§      蜥鰭(龍)類群的演化與多樣性本單元為鱷類群外,另一個焦點展示單元,突顯本館模式標本典藏與學術研究的水準。涵括中生代三疊紀中、晚期的海棲爬行動物群主要成員類群。除了展示多樣性化石代表的類群成員,與近年來重要的研究成果之外,本單元進而詮釋陸棲爬行動物與水棲爬行動物生殖策略的異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的成果與珍品物件(Nature 432, Nov. 2004; Science 308, April, 2005)。


§      海龍類群的演化與多樣性本單元展示與蜥鰭(龍)類群形成姊妹群,分類高階位置待決的海龍家族(海棲雙孔類爬行動物)。本單元呈現海龍家族兩大類群(阿斯克龍類群與海龍類群的亞洲三個屬代表成員包括我們根據本館典藏精品,最新命名的短吻貧齒龍、蕭氏法郎龍與楊氏法郎龍新屬種正型標本。


§      滄龍類群的演化與多樣性本單元展示將呈現一件珍品化石物件北非摩洛哥、白堊紀晚期、近六公尺體長的扁掌滄龍未定種,將成為本特展焦點物件!滄龍類群屬於有鱗類家族,與我們熟知的鬣蜥蜴,壁虎、與石龍子為同一大系譜。搭配滄龍化石,同時展示有現生的印尼蜥蜴、科摩洛龍(Komodo Dragon)的骨骼與皮毛裝架標本。


§      脊椎古生物學家研究室——本單元具體而微的呈現一位脊椎古生物學家研究室的模擬場景佈陳,展示化石標本、骨骼標本、研究書籍、論文文獻、顯微鏡、修復儀器,以及繪製的科學圖幅,發表的論文草稿等,重塑一位瘋狂古生物學家的伊甸園。


搭配這項特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經由民間集資贊助,準備出版「水中蛟龍」科普專書,提供普羅大眾欣賞這兼具「科學之真」與「藝術之美」的集子。


近十年來,從1999年「與龍共舞」到2003「飛天恐龍」,延續至2009年「水中蛟龍」特展的規劃,看似巧合,實則精心佈陳、序列推展。廿年的累積物件,十年的沉潛研究,二年半的精心規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期待您的觀賞、品味與諍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